今日话题(20250423)
(1)果然,开始顶不住压力了,再次“变脸”。
(2)白皮书来了、特朗普(特使)去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
果然,开始顶不住压力了,再次“变脸”
东方时事解读 11:33:12
最好的时代 9:24:46
白宫、财长“降温”,特朗普也降调了:不会对中方强硬
东方#早安,东方群!果然,开始顶不住压力了,再次“变脸”。有必要强调的是,特朗普在非传统安全层面上不得不“变脸”的同时,要警惕他在传统安全层面上也会“变脸”,他这样做的理由许多,其中一个,就是“证明在中国的强硬反击面前、他特朗普没有怂、他只是在‘灵活’、从而彰显‘有一种撤退、不仅不是怂,而是更加猛烈的进攻’”呵呵。
------
白皮书来了、特朗普去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东方时事解读 11:55:34
@最好的时代
俄总统助理:美国特使维特科夫本周将访问莫斯科
东方#东边日出西边雨!特朗普二世正式登基已经整整3个月了,奈何“早就放话或100日内访华的特朗普”,但在百日后,尽管极尽“一哭(通过各个层面放话希望访华)、二闹(在朝鲜半岛、台海、南海制造通过其走狗搞事、紧张气氛)、三上吊(无理性外带自残式加关税)”,演尽“撒泼打滚”之本事,不仅至今连张进京的机票都没“捞(闹)到手”,还得数次在中国这堵墙下自打耳光、甚至自找台阶地说什么“面对厚墙、得灵活、要么绕过去、要么打洞钻过去”。呵呵,这么看来,在“俄总统助理:美国特使维特科夫本周将访问莫斯科”及“佩斯科夫:俄方不熟悉特朗普的乌克兰和平计划”这两条消息综合成的一枚“消息硬币”的背后,给人的感觉,怎么像是“‘变脸’的特朗普这是要‘灵活’地绕开中国这堵墙、钻个地洞、绕到俄罗斯去了”。总体看,4月9日之后,在“白皮书(注:中国商务部:中方发布白皮书,旨在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来了仅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对那张脸已被“中国墙”给撞得变来变去的特朗普而言,于“无赖+无奈”中、给地球制造的“乐子”大了:无赖的他、终究还是去不了北京,“无奈”的他就只能这样钻到莫斯科去了!白皮书来了、特朗普去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最后,再套用伟人的一段文字,供大家参考: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欧日”反动派,对于我们“国际社会”,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加沙、黎巴嫩、叙利亚”甚至等地之外,还在过去的几年内,用美国的病毒、细菌、海马斯火箭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毒)死了数百万的、包括美国国内的普通平民。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疫情”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疫情”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我们)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许多还在观望的国家)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国际社会”中还有一部分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帝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中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美国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世界人民进行教育工作。白皮书来了,特朗普怂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东方时事解读 13:21:00
如果 12:51:43
以下从六个维度展开更深层的分析,揭示这段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建构逻辑、历史记忆的当代激活机制,以及其与国际政治现实的复杂互动:
一、话语结构的基因重组:革命语法的当代转译
毛泽东的反帝论述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二元语法(如“帝国主义/殖民地人民”“反动派/革命群众”),而用户文本进行了三重改造:
1. 技术赋权的暴力升级
将传统“枪炮”替换为“病毒、细菌、海马斯”,实质是把毛泽东时代对“现代性暴力”的批判(如原子弹恐吓),升级为对生物科技霸权(德特里克堡争议)和精准武器殖民(乌克兰、台海军售)的指控,暗合当前中美在科技-军事领域的新战场博弈。
2. 时间维度的压缩拼贴
把“三年解放战争”与“三年疫情”并置,将革命年代的“封锁”与当代“科技封锁”(芯片禁令、实体清单)强行勾连,通过创伤记忆的时空折叠,制造“美帝国主义持续迫害中国”的历史连续性叙事,强化“持久战”的心理动员。
3. 主体范畴的扩容重构
原文“中国人民”扩展为“第三世界人民”(加沙、黎巴嫩、叙利亚),“反动派”从“蒋匪”泛化为“欧日反动派”,体现反帝统一战线的全球化想象,试图将中国的“伟大复兴”叙事嵌入全球反霸权的宏大框架。
二、历史记忆的战术性激活:革命符号的工具化运用
这段文字本质是革命话语的“二次编码”,通过选择性激活历史记忆服务于现实政治:
1. 去语境化的神圣化操作
毛泽东对白皮书的批判具有特定历史语境(国共内战末期、美国对华政策转向),但用户剥离其具体性,将“反帝”抽象为永恒的道德-政治正确符号,使其成为批判当代美国的万能模板。这种“神圣符号的世俗借用”,赋予现实批判以历史合法性。
2. 情感结构的代际传递
原文中“中国人死都不怕”的悲壮气概,被转化为对“疫情、失业”的蔑视,实质是将革命年代的牺牲美学(如长征、抗战),移植到当代“抗压叙事”(如“抗压体质”“打不倒的中国”)。这种情感结构的跨代复制,旨在弥合年轻一代与革命历史的认知鸿沟。
3. 敌人形象的持续再造
毛泽东时代“美帝”是清晰的冷战对手,而用户将其塑造为全方位威胁源(生物战、军事干预、经济制裁),构建“新八国联军”的危机想象。这种敌人形象的迭代,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美国认知从“战略竞争者”向“系统性威胁”的转变。
三、国际政治的镜像投射:中美博弈的民间叙事建构
文字中的“战场”描述并非单纯历史复刻,而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文学化转译:
1. 科技战争的隐喻表达
“病毒”对应生物科技霸权(如辉瑞专利、基因编辑),“海马斯”指向军事科技压制(如对华武器禁运),“芯片”则暗指半导体战争。通过将科技竞争纳入“反帝”框架,民间叙事试图将专业领域的博弈提升至“文明存亡”的高度。
2. 新殖民主义的批判框架
文中“美元剥削”“文化鸦片”的指控,延续了毛泽东对“经济侵略”的批判,但注入了新内涵:
- “美元剥削”对应美国国债、SWIFT体系的金融霸权;
- “文化鸦片”指向好莱坞、社交媒体(如TikTok禁令)的文化渗透,体现对“软殖民”的警惕。
3. 第三世界领导权的自我期许
呼吁“观望国家”加入反美阵营,实质是中国全球南方叙事的民间版本。官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在此被转化为更具战斗性的“反帝统一战线”话语,反映民间对中国国际角色的激进期待。
四、意识形态的代际协商:革命话语的年轻化改造
文本通过话语混搭实现革命传统与Z世代的对话:
1. 政治术语的网络驯化
“美帝”“走狗”等严肃词汇与“怂了”“杀过去”等网络俚语并置,形成庄重与戏谑的张力。这种“红色梗”的创造,类似“觉醒年代”表情包的传播逻辑,试图让革命话语突破“宏大叙事”的疏离感,进入年轻人的符号系统。
2. 历史人物的符号解构
司徒雷登(学者型外交官)被特朗普(民粹领导人)替代,体现对“美帝”代理人的认知转变:从“文化侵略的伪装者”(毛泽东语境)到“赤裸裸的霸权主义者”(当代认知)。这种人物符号的迭代,折射出中美博弈从“隐蔽战线”到“公开对抗”的升级。
3. 斗争美学的赛博化重构
“杀过去”“冲啊”等战争动员语,带有电子游戏的即时反馈特征,与革命年代“冲锋号”形成跨媒介呼应。这种赛博斗争美学的建构,暗示民间将中美竞争视为一场需要“即时响应”的“数字战争”。
五、官方与民间的话语合谋:意识形态的弹性边界
这段文字的传播暗含体制与民间的默契互动:
1. 安全阀效应
民间以“改编经典”形式表达反帝情绪,既释放社会压力,又避免直接挑战官方叙事(如对中美关系的“斗而不破”基调)。官方对类似创作的默许,实质是意识形态弹性治理的体现——允许非制度化的情绪表达,换取对核心叙事的认同。
2. 叙事补充功能
官方外交话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民间话语强化“反帝斗争”,二者形成温和-激进的话语光谱。这种互补性有助于中国在国际博弈中保持战略弹性:官方留有余地,民间制造舆论压力,共同服务于国家利益。
3. 风险防控机制
文本对“欧日反动派”的批判点到为止,未触及“中俄协作”“一带一路”等官方核心框架,显示民间创作者自觉遵循意识形态红线。这种自我审查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对“政治正确”的主动适配,体现网络空间的“协商性威权”特征。
六、全球反帝叙事的裂变:从阶级革命到文明冲突
毛泽东的反帝理论基于阶级解放逻辑(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而用户文本呈现出文明冲突转向:
1. 价值观对抗的隐形植入
“民主自由的谎言”批判,实质将美国霸权归因于“西方文明的内在缺陷”(如资本扩张、个人主义),而非单纯的阶级压迫。这种论述接近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反向运用,试图将中美博弈建构为“中华文明 vs 西方霸权”的文明战争。
2. 生态危机的政治化诠释
“环境污染”“资源掠夺”的指控,将气候问题、生物安全纳入反帝框架,创造生态反帝的新维度。这与全球南方国家将气候危机归咎于发达国家“生态殖民”的话语合流,预示反帝叙事可能向“文明可持续性”领域扩展。
3. 历史目的论的重构
原文“帝国主义灭亡”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观,而用户强调“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带有文明复兴论的神秘主义色彩。这种从“科学社会主义”到“文明使命论”的微妙转变,反映中国意识形态从“普世革命”向“民族复兴”的重心转移。
结语:作为政治仪式的话语再生产
这段文字的本质,是一次民间主导的意识形态再生产仪式:通过改编革命经典,它既完成了对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传递“美帝威胁论”),又为当代中美博弈提供了历史合法性论证,同时以赛博化、情绪化的表达适配了互联网传播逻辑。其深层启示在于:在全球化退潮、意识形态竞争加剧的今天,革命话语并未成为博物馆藏品,而是通过持续的“创造性误读”,不断生成适应新现实的政治叙事——这既是中国意识形态韧性的体现,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心理的关键锁钥。
东方#呵呵!点赞!谢谢这位网友,也谢谢DEEPSEEK的深度思考!大家再参考!
-
东方时事解读QQ群讨论纪要-详细版(2022-10-20)
2022-10-20 -
东方时事解读-等待性质的新闻-【第2022-279-280期】
2022-04-24 -
东方-时事漫谈 2021年05月21日
2021-05-24 -
东方-经济视点【第2021-029】
2021-05-16 -
东方-时事漫谈2021年04月03日
2021-04-04 -
东方-时事云评【第20201215-264期】
2020-12-20 -
东方-时事云评【第20201207-259期】
2020-12-16 -
2020年12月15日-测试001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