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家讲坛

《东方漫谈》【第2022-002期】

发布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2-17

《东方漫谈【第2022-002期

 

 

 

【话题】关于历法与年节春节)的几则历史故事

 

过年和春节是同一天,如果在过年的层面上理解春节,二者仅名称有区别,但从历法上看,春节和过年是有区别的。“过年”习俗源于夏朝的“夏历”,历史上也叫“岁首”、“年”、“年节”、“元旦”。

 

中国过年历史至少延绵了四千年,大禹治水时就有相关记录。但是,“春节”作为过年的代名词却只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情与孙中山、袁世凯有关。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与国际接轨(方便发电报、安排日程等等,理由很充分),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采用了公历(西历)。

 

1912年3月袁世凯篡权担任临时大总统,他答应了孙中山提出的坚持使用公历的交权条件,就任后,袁世凯在政令中将公历1月1号称为“元旦”、“新新年”,将原本叫做“元旦”、“震旦”、“岁首”的农历新年改称“春节”,过“春节”的说法由此诞生。

 

据说,民国时最后皈依基督的蒋介石一度要废除春节,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坚决抵制才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继承这一传统,对春节非常重视。

 

采用公历是一种进步,新中国成立时也继承孙中山的做法,将国庆日定为公历1949年10月1日。在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正确态度是既要吸收新东西,又要坚持优良传统。

 

一个国家历史上采用何种历法与其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农历是阴阳合历,无论是阳历的部分(二十四节气)还是阴历的部分(大小月按实际月划分,能够在时间上体现出月球引力引起的大潮小潮)都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历史上采用农历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有密切关系。

 

中国自孙中山等人搞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开始寻求工业化,这就要求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包括学习西方的历法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一些主要特征。

 

【话题】究竟是什么让年味变淡?

 

“春节”二字的来历告诉我们,为了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即便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有所变化。古人就在不断赋予各个传统佳节新的内容与新的文化元素,以端午为例,其最终与纪念屈原的粽子结合在了一起。今人也要有与时俱进、勇于改变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年味确实淡了,另一方面要反思其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

 

年味变淡有诸多原因,比如生活习惯的改变,现在很多人居住在城市,已经脱离了传统农耕文化;比如家庭成员数量的减少,即便是农村也不像过去那样一家生五几个孩子;比如现在年轻人很少和长辈住在一起(特别是在城市);比如现在人的生活距离变大了,一个家在广州的人可以在北京工作,回家不易;比如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过年时串门拜年是必要的礼仪,城市中现在即便是对邻居、同事、亲友也不具备串门的条件了,贸然登门可能被认为是在扰民,农村走亲串门也在减少,甚至出现了“断亲”现象。

 

所谓“断亲”现象是指亲戚关系逐渐疏远甚至断绝来往,产生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比如人口原因、独生子女原因、经济不好原因、以往年轻人个人问题被过度追问的原因(而年轻人的不喜情绪也会影响上一辈)等等。

 

这些因素使我们脱离了传统的农耕文化,而大家记忆中最浓烈的年味恰恰是传统农耕文化浓烈一面的体现。生活、生产方式改变之后,过年的方式肯定也要改变。

 

如果让人们在“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保持现在的生活方式”之间做选择,想必大部分人会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不可否认,年味变淡有令人遗憾的成分,但也有社会进步的因素,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之处。

 

 

国家利用权力规定过节时放假,不仅是因为节日与文化密切相关,也是为了纪念相应习俗或传统也就是在有意识地传承文化 ,是让新生代获得相关的文化记忆。但任何文化,除了传承外,也都有一个产生特别是发展的特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间演化和社会发展而改变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随科技的发展,地球人生活与工作习惯的变化,不同文化的交融,西方一些传统节日的节日气氛也变淡了。

 

过去不可追,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顺应社会的进步,在新生活方式、新工作方式、文化多元化(包括中国的新文化)的背景下,赋予“过年”新的内容、新的文化元素,从而让年味再浓起来。在这个问题上,今天的大连过年时出现“拼灯”的思路值得参考。

 

 

【话题】探讨春晚的来历以及春晚的新形式

 

第一届央视春晚诞生于1983年,春晚本身就是典型的随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增添了年味的过年新元素。

 

目前的春晚可以说是政治春晚,要照顾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处处周全的结果就是谁都不讨好。

 

现在大家对春晚颇多吐槽也有观看方式、观看内容多元化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同样能够应用在办春晚上。

 

春晚的模式需要创新,建议国家或相关宣传部门、相关文化部门出面协调各个省市电视台、网络平台乃至外国电视台或外国相关机构,在全国一盘棋的层面上安排相关方面针对不同人群有差异性地举办不同主题、甚至不同语言的春晚,如此就能满足各个层面要求,同时给中国、甚至外国观众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全世界华人都过春节,各国政要也都会恭贺中国农历新年,我们可以借助春晚的舞台,用外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外展示今日中国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也可以通过合作对内介绍他国文化。对国家而言,这既是在走群众路线,也是在促进中国文化输出,更是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可惜的是,类似工作目前似乎尚无人去做。

 

【话题】闲聊禁鞭

 

鞭炮源于爆竹,据说,“爆竹”最初由竹子在火中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而得名。从宋朝至今,放鞭炮的习俗同样经历了从烧竹子,到装填火药,再到现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禁鞭的一系列演变。

 

之所以禁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居住条件变了,对生态和环境的要求也变了。与农耕时代人口相对分散不同,现在人们多聚居在城市中,人口密度极高,燃放鞭炮会造成声音污染和空气污染,还可能引发极为危险的高楼火灾扑救极其困难。

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解除禁鞭并不合适,我们应当换个方法放鞭炮(比如在元宇宙中放鞭炮,或用其它手段模仿鞭炮声),努力减少甚至消除传统鞭炮燃放造成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特别是火灾隐患

 

对于现在仍对放鞭炮怀有浓厚记忆的这批人而言,专门为放鞭炮腾出一个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或是一种解决办法。但是,在没有这种浓厚记忆的00后、10后眼中,放鞭炮或许过于落后、无趣且嘈杂,他们的意见是否同样需要尊重

 

【话题】中国用“群众路线”反击西方无良媒体对北京冬奥会的抹黑和诋毁

 

北京冬奥既是中国打造的5G、人工智能、万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内容的宣传平台,也是中西方舆论角力的战场。

 

在这场舆论战中,中国走“群众路线”,借助各国运动员等“非职业记者”的自发报道对冲西方专业媒体的抹黑、歪曲报道,这么做成本低、见效好,且从一开始就已经赢了,这也是中国相关部门想要的效果。不管人数本就不占优的“BBC们”如何诋毁中国,都无法全方位封锁各国众多运动员出于“分享美好事物”的简单动机与其亲朋分享东奥见闻,西方若用删帖应对,只会引起运动员不满,产生反效果。

 

这些运动员用镜头向世界广泛展示了当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技术水平以及对冬奥会的满腔热情,这也是中国如此重视此次冬奥会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若给各国运动员发放数字人民币,西方防范数字人民币的努力同样会遭遇失败。

 

【话题】最低内循环,危机与机会相伴

 

受疫情冲击影响,目前全球经济都在下行,许多传统商业活动和相关企业生存艰难,但中国经济仍在增长,且含金量越来越高。因为新兴的、有技术的、开始转型的那些企业在快速成长。

 

中国外贸出口依存度现为15%左右,接近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说未来85%~90%的市场是内需市场,这将为中国的最低内循环提供坚实后盾。随着中国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现在中国已能制造高质量工业制成品,唯缺品牌而已。

 

对仍在为国外品牌代工的中国厂家而言,最低内循环就是打响自主品牌的大好机会,相关企业应做好准备。某智能床生产企业借北京冬奥将自家品牌打造为世界名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话题】为什么说社区养老是正途,国家重视、政府组织不可少?

 

养老问题非常复杂,类似智能电动床等产品只能部分取代人力。中国快速进入高度老龄化,国家对人口问题非常着急。

 

未来外骨骼碳素纤维化、轻便化、智能化恐怕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生理养老(助行)的问题。

 

养老问题不仅包括生理养老,还包括精神养老,开办东方漫谈这一节目初衷也是为精神养老做贡献,老年人的孤独问题也是我们要关心的重要问题。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许多老人更愿意住在自己的房子而非养老院中。

 

西式的养老院养老模式对老年人摧残极大,陌生的人际关系、陌生的居住环境、放眼四周都是状况欠佳的老人,这些都会对老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在中国国情下,社区养老恐怕是一条正途。

 

社区养老的好处在于不用另外解决居住问题,而中国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国家未来恐怕要对社区养老着重引导、投入,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要做的就是将社区养老与家庭、物业以及社区的力量结合起来。近日北京发布了“时间银行”方案,志愿者提供志愿养老服务所获“时间币”可以在60岁后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本人或亲属使用,这不失为养老问题的一个补充解决方案。

 

“时间银行”模式下,人们作为志愿者提供服务,就消除了从事养老工作辛苦、收入差、不体面等顾虑。这种模式成本很低,无非是要求政府做好配套,让社区医院有基本医疗条件就地处理一些小病小痛。

 

做好社区养老和相关配套,再辅以机器人、人工智能、外骨骼等,或能让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生理养老和精神养老也可以借助远程医疗、远程学习、远程聊天、或所谓元宇宙等技术来实现。

 

中国政府应发挥制度优势,将中国老百姓基层组织(社区)有效地组织与动员起来,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层面上做好社区养老,推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风气,为全人类探索行之有效的养老模式。

 

这不仅能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做得好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参考抗疫,中国老百姓一组织起来就有巨大威力,在养老问题上我们同样有理由抱有期待。

 

尊老、爱老、孝老本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增添年味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将全社会以较传统更加不同的新方式去关怀天下老人的问题,打造过年新年味”的重要环节之一

 

显然,这个“新年味”是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中国农历新年”这个平台,与其它文化进行有效交融的!




微信公众订阅号: 穿越视角线【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微信号:dongfangtimecom)

 

qrcode_for_gh_3a49d362f5df_258.jpg

 

 

网站:http://www.dongfangtime.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401413107

微博:http://weibo.com/u/5401413107?source=blog

QQ群:东方时事解读QQH (729231099)

东方时事解读QQG (81412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