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章说了克钦第一特区,这章来说说克钦第二特区。
从1993年始,克钦独立军的代表,在原缅甸北部军区司令任国防委员、国家旅游部部长觉巴中将的多次撮合下,与政府代表在北部重镇密支那首开第一轮谈判。第三轮谈判,改在瓦城进行,目前克钦第二特区管辖的范围基本就是瓦城谈判的结果。
谈判中的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的了。克钦独立军提出整个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北部地区归其所有,结果,被军政府拒绝。
但是,缅政府仍然作出了较大的让步。缅甸北部克钦邦内的三大块区域,属于了克钦军的管辖范围。这些地区的面积,已经是整个克钦邦的1/3。
一块是缅印边境的得木一带,这里是二战中“史迪威公路”缅印结合点,在亲敦江上游地区,是一个著名的玉矿与木材的储藏带。
第二块,是缅北的部分玉石矿场。这里是克钦部的重要财政来源。其第3、4旅驻防于此。总负责人是3旅的旅长保娃,他是克钦部较有实权的人物之一。
第三块,是克钦武装总部所在地。它与中国云南的腾冲、盈江、陇川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进出国门的各种税收,均由“克钦特区”支配。
瓦城谈判的最后结果,于1994年8月4日在仰光缅甸国防部的大楼内,正式举行了签字仪式。签字的双方是,以国防部长貌埃将军为首的缅甸政府代表,以班翁“总参谋长”为首的克钦独立军代表。
克钦武装正式划为政府军序列,编为“缅甸国防军克钦独立部队”。原克钦独立军司令早迈,被缅国防部任命为“克钦独立部队司令”。克钦独立军的辖区被命名为“克钦特区”。
政府给予了“克钦特区”较为优惠的经济政策。允许在其控制的玉石场自由生产、收税与贸易,享有玉石的独立出口权。
由中国边境至八莫、密支那等地的公路,“特区”享有自主的收费权,不上交中央财政。
克钦特区同时向缅政府作出保证,承认并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放弃武装斗争的形式,对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被政府定为“克钦特区”的缅北克钦人,在90年代的今天,也有了自己更多的想法。他们将发展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理念,似乎才能得以实现。
与缅北的其它几支地方民族割据武装一样,克钦人的枪杆子,依然握得很紧,没有丝毫的松动。政府给予的编制,根本没有被放在眼里。克钦武装仍然在不断地扩大,武器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运抵大石窝。
克钦独立军,过去有一个自己的政党,叫“山鹰党”,创建于1972年。首任党的主席是布朗森。1994年后,山鹰党的主席是军队首领早迈。
克钦第二特区几乎所有的权力均控制在军队手中。克钦早迈部,目前在云南保山、德宏、怒江等地的对面。几乎控制着这一带所有的缅方的边界线。
克钦独立军的总部,形式上,长期设在中国盈江县境外的八角河一带,实际上,总指挥部是在云南陇川县境外的得窝。
这里原来是英国人的一个军事据点,建有碉堡。克钦民主独立军的总部就设在这里,直到1988年。得窝失守后,总部迁往了大石窝。
离中国盈江的昔马口岸仅12公里。而克钦军的教导队,就在中国国境线出去约500米的地方。
云南陇川县拉景境外的洋人街(雷基),70年代曾在克钦独立军手中。不仅在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就是在缅印边境的得木等地,也常有克钦独立军的足迹。
云南瑞丽境外的南坎山宝石场,1989年被发现,现在控制在克钦1旅手中。极为巧妙得是,这个武装齐备的1旅,对外却不再称作什么部队,而是名曰“金少公司”;
在北部玉石场的3、4旅,也公开打出了“万隆有限公司”的牌子。将武装部队寓于经济实体之中,这是克钦割据武装领导人的高妙之处。
克钦第二特区由于与缅甸中央政府表面上达成了和解而不能再大规模动武,为方便起见,也容忍了自己辖区内或者与缅甸中央政府实际控制分界线附近的几个军阀武装的存在。
作为与缅甸中央政府和雨中国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这些军阀越来越无法无天,2008年缅甸迈扎央发生的绑架中国人勒索赎金的事情就是发生在第二特区内,但事情发生后,不管是克钦第二特区,还是缅甸中央政府,均声称对这个地方无力管束。
最后,中国高层内部发话,说你们不能管束,那我们自己来。就因为怕中国偷偷武装力量干预,缅甸中央政府和克钦第二特区才联合对迈扎央围剿了一下,至今,中国对迈扎央的通信和供电都没有恢复,迫使在这里开赌场以及相关从业人员走了5万多人,迈扎央几乎快成了一个空城。
其实在迈扎央搞绑架中国人质勾当的也是中国人,许多内地犯罪分子越境跑到了这个地方,因为别的特区有大量的中国公安便衣,加上其他特区与中国这边配合很好,中国犯罪份子越境后能容身的地方就是这个被军阀控制的迈扎央了。
(完)
(由于各种原因,后面篇章不再刊登,对不起!)
附注:文章均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不代表“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及其网站、公众号的观点与立场!
- 上一条消息:没有了
- 下一条信息:【缅甸31】第一特区详情